25 / 04 / 13

聊一聊生活中的“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这个词应该属于中性词,指的是我们按老方法和固有观念去思考。

首先想到的例子就是前两天我在 x 上,是真的有在帮一个设计师朋友问离职后空档期的合理安排。但还是让很多朋友误以为是我被裁员了。

“帮朋友问”已成为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说法,就是自己不好意思问的问题,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可以简单又不失体面。而事实上,我一方面是为了收集一些多角度的认知,可以转达给朋友让他不用焦虑;另一方面是想也为自己提前做一个准备:现在的行情确实看不清,积累一些抗焦虑能力。

ok,第一层面结束。下面延伸一下,我对“惯性”这个词的另一个理解。

这里的惯性不再是简单的固有观念了。而是和物理,风口等挂钩的一个名词。

就好比,在水中的航母具备一定初速度后,其甲板上的飞机只需要相对速度加上航母速度到达起飞速度即可完成起飞。所以我们在选择赛道的时候,真的需要选那些具有一定“初速度”的赛道,即,风口。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现在时间节点 all in AI,因为其背后的机会,商业,太过庞大,无法估量,甚至超出认知。这么一个大的风口,能感受到一阵微风都可以少努力很多年。

好,第二层先聊到这,再说说第三层。

这里的惯性还会和人的气场,精气神有关。当你做一件事情很顺的时候,做很多事都会顺起来。堪比戴上了“主角光环”

看过《气场》这本书的人都会知道,自己所带的气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决策,从而间接的影响了运势。毕竟现在的生活就是无数个选择后的结果,而通过积极的,向上的思维可以很好的往正向推动。自信,便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

“为什么你能做到?”“因为我相信,我能做到。”这是很多奥运记录突破者回答记者的经典语句,也正是有这样自信的惯性思维,做很多事,包括与人相处,甚至最求异性都会更加顺利。

当然,这里需要区分的一点是,自信并不是自负。衡量的标准,在我看来通常在于对事情的理解是否足够客观。

惯性在物理学里是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同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而惯性思维是在惯性基础上的思考方式,就好比是我们认知底层的一个操作系统,它既保障了正常思维的运转,又限制着我们的想象力。所以,在我们发呆时候,不妨可以思考一下: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想法到底是处理事情的必然选择,还是思维惯性的结果。

比如我有时候发呆会凝视咖啡杯中的漩涡(小知识点:在地心引力的影响下。南北半球漩涡的方向还不一样,在北半球,咖啡漩涡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然后放空自己的思维,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自己当前的决定是否合理,可能导致的结果有哪些。这样跳出原有框架的思考往往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以上。

祝我们,

早日退休。

Powered by Gr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