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05 / 26

不该让“做图比AI慢",成为设计师的焦虑

👋

今天难得天气不错(风不大,有太阳),工作也没有什么紧急的安排,

我就和媳妇带娃出去“放电”了一整天——上午去公园,下午在小区。

本来想着等娃睡了就直接躺平,

这篇文章明天再发也不迟。

但想了想,既然自己都在群里放了“日更”的狠话,

还是得硬着头皮兑现。

于是,我又从沙发上爬起来,

把定好的大纲继续码完,也顺手发布出来。

不是“文思泉涌”,只是觉得:

既然写作是我给自己的承诺,那就尽量别欠账。

昨天刷到一句评论,很有代表性:

“设计师越来越像打螺丝的了。Midjourney、豆包几秒出图,我还在那对齐像素,客户还嫌我慢。”

说实话,这种焦虑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

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问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 我们学AI,是为了和它比快吗?

提升效率当然好。

但如果方向偏了,效率越高,只是更快地做错。

是的,AI可以3秒出图。但它不会替你判断哪张图真的合适,更不会翻译客户口中那句:

"我们想要一点科技感。"

这"科技感"到底是写实的深蓝金属光泽?扁平风里轻微渐变?还是抽象图形叠加几何网格?

🎯 而设计师价值,并不是“快”,而是准。

“准”不是说你有标准答案,

而是你具备这几个能力(暂定,后续可能会更新):

✅ 能识别客户模糊语言背后的真实需求

✅ 能判断哪张图在什么场景下合适

✅ 能知道什么时候用AI,什么时候要自己画

🧩 分享几个工作时候遇到的真实场景

场景一:客户说的"设计要有未来感"

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去找prompt,扔进Midjourney跑图。

但问题在于——你真的知道客户说的"未来感"是宇宙飞船+发光管线的太空感?数字界面的虚拟感?还是白底细线的极简科技?

如果判断不准,跑再多图也没用。

场景二:老板说"这页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

在换了图标、调了字体、改了背景色。但页面依旧"不对"。

也许问题根本不在视觉细节,而在信息节奏失衡

内容密度过高,缺乏喘息空间 → 阅读压迫

没有视觉锚点 → 注意力涣散

AI 是能出排版,但不会显示"哪里该有呼吸感、哪里该强调"。

场景三:偶尔想发一些AI作品到社交平台

和网上的提示词一样,堆了很多关键词,图也铺满了整个画面。看起来很"炫",但是却缺乏主题感。

这些图之间有没有视觉风格的一致性?是否围绕一个情绪主轴或叙事逻辑?是否有"为谁而创作"的对象感?

AI不会告诉你这些,它只会把你的需求一一罗列再平铺直叙表现出来。

✅ 所以我想说:

设计师在AI时代,不需要更快,而是要更准、更敏锐、更能看懂问题的本质。

AI没有让设计师失去价值,它放大了一个事实:

没有思考和洞察的设计产出,只能算是换皮,算不上创作。

所以身为设计师的我们,不应该止步于复制粘贴提示词像完成任务似的产出内容,而是需要在洞察,思考的沉淀中,来进行设计和创作。

这样的作品才会有“人味儿”

结尾,放一个新的slogen:

让我们一起,把焦虑变成具体,把工具变成能力😉。

以上。

祝我们,早日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