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03 / 09

人与人的相遇方式,往往比相遇本身更具深意

特定的场景天然具有信任背书。

“名媛众筹住宝格丽酒店”粉饰各自的社交账号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跻身到更高规格的场合,来遇见属于她们的白马王子?

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电影《绿皮书》里,黑人钢琴家谢利和白人司机托尼俩人认识的方式很普通,招聘相识。本该属于正常个雇主和员工关系,但谢利博士内心深处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他是同性恋。在那个年代,这不仅是私密的情感,更是社会禁忌。托尼在这中最初对此感到震惊,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他逐渐理解了谢利博士的孤独与挣扎。正是这种相遇方式,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友情。

说回国内,在杭州西溪湿地旁的学术论坛上,曾鸣与马云首次相遇,这场看似偶然的交流,最终让这位耶鲁博士成为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

场景势能决定关系走向。张一鸣在创立字节跳动前,坚持参加各类科技沙龙,在知乎社区输出专业见解。这些深耕垂直领域的举动,让他在融资时获得红杉资本王岑的主动约见。当个人价值与场景势能共振时,单向的自我推销就会转化为双向的价值吸引。

从达沃斯论坛的商务洽谈,到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讨,我们始终在寻找更高效的链接方式。

今天公司的一位高层聊天提到,复旦大学做了一个针对企业主的 ai 培训课,一共 4 次培训,每次3 天,共 12 天。收费 13w+ 当我们觉得是割韭菜的时候报名已经快人满截止了。企业主能到这个级别是智商不够甘愿被割吗?但凡 12 天里有个半个小时,能结识一些真的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或知识,带来的价值就可能远超过这十多万了吧。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选择正确的相遇场景,本质上是在选择关系的基因序列。

当我们主动踏入优质的价值场域时,每一次握手都可能成为改写命运的关键支点。

以上,

祝我们,早日退休

Powered by Gr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