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06 / 30
“出来混”重要的是“出来”,好了,月底干完,我就出来了。
——小记
离职没有想象中那么戏剧性。
没有摔门而去,也没有和大家都道声“江湖再见”,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关掉电脑,钉钉提交了退场申请,和同事打了声招呼,就走出公司大楼。
临走之前,还不忘用手机打卡签退一下。(别和钱过不去,毕竟薪资和出勤挂钩)
我以为项目结束后会轻松一些。
结果并没有,只是感觉空荡荡。
脑子里有声音在说:“好了,你出来了,也自由了”,但那声音后面是个问号——“那你打算怎么办?”
晚上吃完饭,我把清退的事情和家里人说了一下,我妈抬头试探着问我:“接下来呢?有什么安排?”
我没能立马回答。
因为想法太多了,乱得说不清。
她继续说:“要不好好准备考个编吧。至少稳定点。别到哪家公司人家一句话就把你开掉。”
我点头,说:“嗯。好。”
其实那一刻我很想告诉她: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
我在研究怎么通过写作、自媒体、AI工具,去尝试建立一个不靠机构、只靠内容支撑的“系统”。
我在推特上表达了很多次对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向往,也在ChatGPT里写了一堆Prompt和规划。
我想自由一点,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保持创造的热情。
但我没有说。
因为我知道 她不懂“数字游民”是什么,她只想知道我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五险一金”。
她怕我不稳定。怕我没保障。怕她唯一的儿子把一切赌在“听起来很不切实际”的事情上。
我也不是不理解她。
其实我也想稳定。想让家里抗风险能力强一些。也想让她和老婆不用总替我担心未来。
我想过,甚至努力试着去靠近那种生活。:
考个编,进个体制,周末陪娃,早晚吃饭,稳定退休。
但现实是,我不是富二代,不是体制子女,也不是大厂高薪程序员。
我是那种简历还过得去,可银行卡余额一直不敢看的人。
我妈说得很现实:“你去哪家公司,人家一句话就能把你开除。考个编制,才算站住脚。”
我当然理解她的焦虑。
她那一辈人,经历的是“铁饭碗换口饭”的年代,
而我们这代人,是活在“平台随时塌,算法随时变”的时代。
我也明白,靠得住的不是公司,也不是平台,是自己能不能持续创造价值。
体制对我来说,更像是另一种围城。
进去了,可能就没有再出来的勇气了。会慢慢做着算得过来的事,说着话术化的口气。
那不是我想要的。
但说实话,现在打卡上班的两点一线的生活,也不是。
我不甘心的,是只做一个安稳的“螺丝钉”。我想要创造些什么——
哪怕只是一篇小红书的热门笔记、一篇有人共鸣的公众号文章,或者一个能帮到人的小工具。
不求大红大紫,不必出圈。只要能靠这些创造,让生活多一点底气,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问我接下来要怎么走,我说不出答案。
可能我会去看一看公务员考试流程,再投几个更“稳定”的岗位简历。
一边尝试,一边养家,顺便养我自己。
这可能是 我此刻,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以上,
祝我们,
早日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