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02 / 23

"你的时间值多少钱?"

看到这个标题,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大伙儿的思考。

之前看到过一张具象的图,每个月的月薪匹配每小时对应的时薪,举个例子,每个月工资 1w的人,按每天 8 小时工作制,一个月平均工作 21 天来计算,他的“时薪”是 10000/8/22≈56.8,就是说他以不到60 元一个小时的价格把时间售卖给了公司。(纯纯打工人的计算,暂未考虑各种福利补贴等)

月入过万听起来已经是新时期的“白领阶层”了,换算成时薪却连 60 都不到,也就是说,别人 300 块钱可以甩你脸上然后让你给他加半天班。是不是很荒谬?但以劳动人力换取报酬的角度,300 块钱换月薪 1w 的人半天时间,还是资本方吃亏了,他明明可以包你半天外加另外半天的某1.28 个小时。(通常半天以 4h 为维度,而 300 块钱对于月薪过万的人来换算成时薪的话,是可以承包 5.28 小时的人力)

买 1000 块钱的鞋子可以轻描淡写,为了 300 块钱的工资却弯腰陪笑脸。这合理吗。

这个辛辣的时薪公式将现代社会最隐秘的荒谬撕开血淋淋的切口。当我们用计算器敲出时薪数字的瞬间,便与富士康流水线上的计件工产生了量子纠缠——我们,不过是更高阶的螺丝钉,在CBD玻璃幕墙里进行脑力劳动的重复拆装。

更吊诡的是消费主义创造的认知扭曲。都市青年可以眼都不眨地预定人均500元的网红餐厅,却在收到加班费计算邮件时反复核对个税扣除比例;愿意为限量球鞋包包支付溢价300%的黄牛价,却在被甲方临时改方案时计较是否属于合同外服务。这种财务决策的撕裂,恰似当代版的"买椟还珠"——我们用真金白银供奉着消费符号的神殿,却把创造真实价值的时间贱卖给资本账簿。

劳动异化的终极形态,是我们在星巴克用MacBook修改PPT时产生的所谓中产的幻觉。在那些标注着"资深""经理"头衔的钉钉亦或是领英账号背后,本质上仍是人力市场上的期货合约。当深夜加班成为某种身份认同的勋章,时薪公式便完成了最精巧的异化:我们开始主动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剥削设计更复杂的数学模型。

可穿戴设备一如 iWatch,app 如小睡眠记录着我们的睡眠质量,却测不出被切割成工时单位的精神损耗。

每个月工资到账的短信提示音,实则是生命能量兑换成数字凭证的结账声响。

在这个全民皆可被算法定价的时代,

或许真正的奢侈品,

是能对着加班需求说出"我的时薪不止这个价"的底气。

Powered by Gridea